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环保和可持续性建筑的典范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震撼的造型、复杂的结构,让许多市民产生疑问:这座华丽的建筑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啊?蓝天组该项目负责建筑师沃尔夫岗·海伊德对此作出了回答:“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环保和可持续性建筑的典范。”日前,本报记者进入国际会议中心内部探访时发现,整个建筑使用了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及用能诊断系统,智能管理还可以节约10%的能耗。在银光闪闪的铝衣“铠甲”之下,在复杂交错的钢结构“骨骼”之中,有一颗绿色、低碳、环保的“心”。
自然采光,金色光照出勃勃生机
节能环保的设计体现在这座建筑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系统。站在地球村大厅里,阳光从透光的玻璃天窗倾泻而下,洋溢着金色的光辉。内装饰一标段负责人说:“建筑北侧开设了一些窗口,阳光照射在北侧的平面上,反射到窗口下金色的斗里,再反射到整个公共区域,形成一种自然采光的照明。尽量减少直射光,它是金色的光反射到灰色空间,使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机。”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会议中心,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相得益彰。整个建筑的一楼东侧和南侧外墙都设置了补进新风的百叶窗口,建筑顶层设置了自动排风窗口,人们在室内活动产生的热量加热空气,自然上升、不断循环,以此达到节能目的。
此外,各种新型节能设备和技术也应用到这座建筑中,楼顶将加装700多块光伏玻璃板,室内安装LED灯具5552套和灯带1228米,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和能耗监测系统广泛应用。
海水制冷,让大海送来源源不断的能源
国际会议中心北侧,一条约百米长的深沟直通大海,这个管道源源不断地将海水引入位于国际会议中心地下的一处蓄水池,这些海水将用来为制冷机组制冷,支持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运行。
在工程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地下的制冷机房内。市建委建筑节能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夏季低温海水引进来之后,和机组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制冷机组能够保障国际会议中心制冷。通过模拟运行分析计算,这个办法比常规的冷却塔冷却节电15%左右,并且运行噪声小,不占用地面场地。”
在制冷机房里,所有设备与水泥地面接触的地方有弹簧和胶垫。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噪声,根据每台设备运行特点,量身定做的,这一位置距离大剧院不远,所以不论是设备减震、减噪,还是管道接口处都使用了弹性连接。”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环保和可持续性建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