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烟大船票网 >> 大连信息 >> 正文
现代服务业支撑城市未来
作者:张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5

现代服务业支撑城市未来

      推进“三个中心”建设,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赋予大连的重任,也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看今日之大连,城市的产业形态因“三个中心”的崛起而逐渐走向高端——现代服务业支撑城市未来,“三个中心”正带动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软件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新的“增长极”,带动城市通过转型发展,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跃升。

  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标箱。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面临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全行业普遍亏损,周边城市、港口竞争激烈。“逆风”中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持续发力,不断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培育,向着既定目标全速前进。

  集装箱运输量是航运中心建设的标志性指标,我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5年增长1.1倍,承担着东北地区94%的外贸集装箱运输。2012年,预计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0万标箱,同比增长25%,增幅位居全国首位,国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升至第7位、世界港口前20位。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间,大连海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实现了从2亿吨到3亿吨的跨越,成为石油、粮食、矿石、商品汽车、客货滚装运输的重要国际枢纽港。2012年,预计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74亿吨,同比增长11%,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国内港口第6位、世界港口前10位。

  目前,大连已与美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20个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关系,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5年全市累计完成港航建设投资约472亿元,“一岛三湾”核心港区已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长兴岛核心港区建成泊位达到10个;太平港区开工建设。经过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大连百年老港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港口集群。

  国际物流中心:今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约740亿元:物流业的发展是衡量城市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近一年来,得益于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搭建的海陆空集疏运体系,大连正成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货物集散中心和物流要素配置中心。依托和辐射东北地区,紧密联系环渤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及全球市场,一张连通全球的神奇之网拓展、再拓展。

  伴随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机场正与港口一道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建设的两大支点,为城市发挥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五年来,大连空港以推进东北亚门户枢纽机场建设为目标,加快基础建设。先后开通至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等国际航线和海峡两岸直航航线,新开通国内外客货航线35条。大连航空公司和汉华航空公司正式成立,1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抢驻大连。大连机场现有国际航线36条,国内航线112条,通航国内外城市95个,每周航班达1100余班,基本形成了通往国内主要城市和国际重要城市的航线网络。

  大连机场旅客吞吐量以年均百万人次递增,2010年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大型机场行列。2012年大连机场主要指标继续领跑东北各机场,预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3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 %,占东北三省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第15位,连续15年居东北各机场首位,尤其是国际和地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150万人次,列北京、上海、广州之后,连续第6年稳居全国第4位,大连与俄罗斯、日本的通航城市数量分列全国第1位和第2位,与韩国的航班数量居国内前列,大连已成为东北及环渤海区域第一大机场,作为中国面向东北亚地区的门户枢纽机场地位初步确立。

  2012年,预计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约740亿元,同比增长22.5%,全市物流企业达到3500余家,其中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132家,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17家。

  作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大连保税区预计全年完成物流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19%,其运行环境、监管流程和业务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区域性金融中心: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大关:在大连的转型发展中,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可圈可点。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存贷款余额在东北地区率先突破1万亿元和9000亿元大关,近四年贷款年均增长1228亿元,年均增长22.2%。预计到今年底,全市金融总资产将超过1.6万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将达到10498亿元和909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5倍、2.4倍和2.6倍。实现保费收入163亿元,是2007年2倍;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是2007年的2.5倍;预计全年上缴地税近60亿元,五年累计纳税超过200亿元,占地方税收的10%。2012年预计实现增加值362亿元,是2007年的3.3倍,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连续3年位列全国首位。

  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近五年,我市新设立、引进各类金融和融资机构315家,比此前设立的全部机构数量还多。

  金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五年来,我市先后引进了美国花旗、英国渣打、韩国友利等10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目前外资金融及其后台服务机构数量已达55家,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居第五。

  期货业龙头作用更加明显,五年新增期货交易品种4个,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实现从农产品市场到综合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向综合性市场的转变。2012年日均沉淀资金500亿元,是2007年的5倍,实现期货成交量、成交额6.3亿手和32.6万亿元,分别增长3.4倍和5.5倍,交易量占全国商品市场的47.88%,位居全球前10位,上升7位,稳居亚洲第3位。

  金融总部经济发展壮大,五年来,我市新设百年人寿、大连港财务公司、欧力士、中国融资租赁等5家金融及融资公司总部,引进国开行船舶融资中心等4家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全市金融法人机构达15家,总部机构达19家,新增股本125.7亿元,增长3.2倍,新设异地分支机构78家,覆盖全国21个省(直辖市)和180余个重点城市,金融总部整体实力和对外辐射影响力明显增强。

  资本市场发展取得突破,五年来,全市共有19家企业境内外上市,先后实现了国内中小板、创业板、境外IPO上市零的突破,实现资本市场融资1276亿元,是此前融资总额的3.2倍。

  股权投资业从无到有,已设立各类股权投资机构49家,总规模277.2亿元,首期出资130.8亿元,累计实现股权投资332.3亿元。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处置金融不良资产200多亿元,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40亿元,2011年不良率为0.94%,下降6.3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具国际化金融生态城市”。

   大连人买奇瑞将可享本土化优惠  :本月26日,黄海汽车大连项目正式下线,此后黄海所有7米以下的“大鼻子”校车将全部产自于保税区,我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又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以来,奇瑞项目实现整车下线,曙光项目也即将量产,东风日产顺利开工,我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据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宋晓波介绍,奇瑞汽车大连工厂作为我市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项目,总投资47亿元人民币,从8月28日截止到今年年底,奇瑞汽车大连工厂累计承接国际订单1700余台,分别出口俄罗斯、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2013年,工厂预计年产量约5万台,出口约17000台。据工厂介绍,由于目前整车均为出口,待内销开始后,大连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本项目本土化的优惠。

  东风日产是保税区引入的首个高端整车项目,项目一期投资总额50亿元,计划于2014年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5万辆中高档整车的规模,加上随后的二期建设,最终将在大连建成年产30万辆规模的整车工厂,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此外,总投资7亿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黄海汽车也将于12月26日在保税区正式下线,此后黄海所有7米以下的“大鼻子”校车将全部产自于保税区。

  三大整车项目的入驻给保税区转型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目前,保税区在建的汽车零部件项目近40个,投产28个,保税区聚集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100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11月28日,全球规模最大、装备技术水平最先进的高速钢钻头制造项目——远东工具于保税区竣工投产,该项目占全球高速钢工业级钻头市场的37%以上,成为全区先进制造业的新亮点。

  数字看变化:预计2008~2012年,五年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182.6亿元增长为2250亿元,增长近1倍,年均递增17.3%。(2012年社零额按增长16.5%预计)

  2008~2011年,四年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575.2亿元增长为2550.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40.8%提高到2011年的41.5%。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8年的14101元增长到2011年18846元,年均增长10.2%,占可支配收入的77.6%。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8年5770元增长到2011年7599元,年均增长9.6%,占纯收入的53.5%。

  我市有效发明专利五年增加两倍:在实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发明专利为例。2007年我市单位和个人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不到1500件,截至2012年11月底的统计,我市有效发明专利已达到4500件,是五年前的三倍多,平均每万人口达到7件。我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东北各市之首。今年,我市被首批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

  同时,专利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三种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占比由五年前的18%增加到目前的48%。专利及技术交易额也在明显增加,2011年,技术交易合同额首次突破了百亿元,其中我市吸纳技术额首次超过技术输出额,达到62亿元。今年我市连续第八次承办了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还有每年举办中国软交会、海创周等技术交易会,我市已逐渐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专利和技术交易集散地。

  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以前,我市各级法院一年受理的知识产权法律纠纷只有几十件,而近几年,我市的知识产权案件年受理量已达到几百件,增加了近十倍,而且诉讼主体绝大多数是国内的企业或个人,这表明我市单位和个人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另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等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楼宇经济,小空间写出大文章:楼宇经济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一种新经济增长形态,是一种与知识经济紧密结合的产业,其发展过程成为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快速集聚财富的重要标志。

  中山区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提出了“1050”楼宇培育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税收超亿元大厦超过10座、税收超千万元大厦超过50座。围绕着“1050”楼宇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在120座各类楼宇中,税收达到亿元以上的楼宇有3座,税收超千万元的楼宇共有45座。目前,一个依托于CBD的楼宇经济带已初具规模,并逐步产生集聚和辐射效应。

  总部经济是楼宇经济的重要内涵,中山区将两者相结合,使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齐头并进,目前已经有4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山区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航运、物流、商贸、信息等。其中航运物流机构约占30%,金融机构约占20%,商贸业约占25%。全区共有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62家。全球20大班轮公司中的17家在中山区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从全市范围来看,近年来,大连楼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目前,仅中山、西岗、沙河口3个中心城区就拥有商务楼宇200余座,入驻企业达10000余家;西岗区现有商务楼宇58座,其中45座的入驻率达到了80%以上,2011年贡献区级财政实现2.3亿元之多。

——现代服务业支撑城市未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Reserved 2005-2008 烟大船票网 (www.0535-0411.com) | 辽ICP备11001606号
    大连到烟台船票,大连船票预定,烟大船票网打造最好的大连船票网上订购平台!
    大连船票查询预定热线:0411-39622988  39836668 传真:0411-39858800-0288 大连火车站东侧出口桥下(大连港售票处)
    瓦房店售票地址:西环街二段195号,瓦市富贵家园南门旁边,西环街新玛特往里50米
    ————中国烟大船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