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我市救助两万余名流浪人员
社会组织覆盖城乡,在大连,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近五年来,我市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从2006年底的4697个,发展到现在的7615个,增长了62.12%。其中社会团体112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302个,社区社会组织4187个。
近年来,我市92%以上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均参与了扶贫工作,创造了“造血式”的扶贫新模式,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和公共服务,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社会事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据悉,目前,西岗区出资150万元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甘井子区在大连湾建立了全省首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出资400万元设立了社区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
5年2.6万余名流浪乞讨人员在我市得到救助
在大连,由22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的救助管理机制,以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为基础,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成立救助巡查队、劝导队、帮教队等多种形式的救助队伍,形成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化救助管理机制。
五年来,我市共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26030人,救治危重病人1018人,救助保护流浪儿童2004人,护送返乡643人,资助特殊困难群众7551人,安置身源不清人员116人。他们在大连的“救助之家”——大连市救助管理站,总投资2750万元、建筑面积6415.34平方米、床位280张,其先进的设施设备、规范的救助服务,成为全国、全省的首批示范站。
5年结婚登记26.7万余对,离婚登记6.3万余对
五年来,我市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国内结婚登记267353对,离婚登记63210对,补领婚姻登记证件111090份,出具无婚姻登记证明约43.5万份。办理涉外结婚登记3459对,离婚登记240对,补领婚姻登记证件100份,登记合格率为100%。五年来共办理收养登记400件。
2009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海葬,现已组织海葬活动68次,撒放骨灰1500多具,免除海葬费用80万元。也是在2009年,我市出台免除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的惠民政策,大大减轻了低保家庭的丧葬负担,截至目前,已免除6000多名城乡低保家庭死亡人员的基本殡葬费用620万元。
近年来,我市投入1930万元维修改造县级殡仪馆,投入7275万元,新建普兰店市殡仪馆。2011年起实施的城乡殡葬设施建设三年规划,计划投入7350万元,新建、维修改造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140处。其中,新建农村公益性公墓120座,为骨灰安葬提供便利条件。“阳光殡葬”推动我市殡葬服务开展了“六公开”活动,即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公开,殡葬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我市街道比例比5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
目前,我市已建成全覆盖的城市路标维护网络,共设置城市门牌65万块,住宅门牌上牌率达97%,设置农村门牌89万块,农村门牌上牌率达98%。地名数据库共录入信息5万余条,图表1万份。“160666地名查询信息”自开通以来,电话咨询量达1万多人次。
在全域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五年来,我市街道比例提升了12个百分点。制定了《大连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规程》,完成了大连市市内区地名控制性规划草案。现已完成大营、大鞍、大丹3条241.9公里的市级界线及全市8条341.16公里的区县级界线野外勘察工作,维护县级界桩89块,埋设77块三乡镇交会点的界桩,平安界线管理取得突破进展,出台了《大连市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方案》。
——5年我市救助两万余名流浪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