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密织社区治安防范网为百姓安全精心打造“三把锁”
今年8月的一天,一名盗贼来到甘井子区泡崖某社区一户住在顶层的居民家门前,用尽各种办法想打开房门,岂不知这户人家一个月前就更换了新式门锁,窃贼“捣鼓”了半天也没得逞,于是又从楼顶的维修窗户来到居民家窗前,费了很大的劲儿还是没能将安有“防盗闩”的窗户打开。这时,社区治安巡防队员路经此地发现了他,窃贼最终束手就擒。类似事情在我市其他社区屡见不鲜,事件背后折射的是市民日益增强的防范意识和安全感。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在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中,在全市开展的大讨论活动中,面对社区治安防范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认真梳理和剖析社区治安防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积极为社区百姓精心打造治安防范“三把锁”。
第一把锁——“平安锁”固牢百姓家
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辖区郝大爷的家中两次被盗贼“光顾”,一次是从窗户入室行窃,一次是撬开门锁,两次被盗损失严重。在大走访和大讨论活动中,治安支队通过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将居民最关心、最头疼,需要急需解决的防范问题一一收集上来。据统计,全市每年发生在居民区的盗窃案件平均3.9万起,约占全部案件的70%,其中入室盗窃案占全部案件的30%左右。为加强治安防范,堵住盗贼通道,让百姓更有安全感,治安支队在全市推行“平安锁”建设工程。
目前的防盗门锁具已经发展到第五代,而现在居民家中普遍用的是第二代、第三代防盗门锁,使用第四代的也为数不多。这些防盗门锁防盗性能低,安全度不高。治安支队通过大量的调查和验证,认为具有防技术开锁和暴力开启的“叶片”锁是目前安全性能较高的锁具,便在全市居民住宅小区大力开展宣传和推介。目前,我市居民已自愿更换不安全锁具3.4万套。
第二把锁——“防盗闩”为窗“上保险”
去年1至9月,西岗区一社区发生钻窗入室盗窃案件41起,今年同期仅有8起。桃花源小区去年发生钻窗入室盗窃案8起,今年该小区未发生一起。原因是上述小区大部分居民家的塑钢窗户上安装了新式防盗闩。
今年初,治安支队在全市居民小区开展了一场“窗户革命”运动,把以往在窗户上钻孔插入铁钉的土办法,改为安装“新式窗户防盗闩”,即便窃贼利用拉窗“钓鱼”也无济于事。这种“新式窗户防盗闩”很快在居民住宅区普及。西岗区拿出300余万元为辖区群众免费安装20余万套“防盗闩”,金州新区为21个住宅小区的13万个住户家庭安装“防盗闩”。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高新区等分别采取了财政补贴、厂家让利和居民自掏腰包等办法,为辖区群众的窗户“上保险”。
小窗闩连着大稳定。新式塑钢窗防盗闩工程,为我市居民上了“双保险”,据统计,全市目前已为60多万户居民安装“防盗闩”248万套,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区防范能力。自今年以来,全市发生钻窗入室盗窃案同比下降38.7%。
第三把锁——“红袖章”连着邻里情
今年“十一”期间,家住高新区的张先生举家外出旅游。一天晚上,社区夜间专职治安巡逻队发现一名陌生男子在小区内晃来晃去,并不时朝没有亮灯的张先生家窗户里张望,上前询问时,陌生男子神情紧张慌忙离去。
眼下,住在一个楼里的人相互之间都不认识,别说彼此关照了。可我市的很多小区,邻里之间不仅相互走动,而且还不图报酬,义务帮助他人看门望锁。为了加强防范,从2008年起,我市密织“网格化”巡逻防控网络,积极探索社区治安巡逻24小时负责制,最大限度发挥群防群治“红袖章”作用,在去年组建378支、2280名社区夜间专职治安巡逻队伍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整合了社区(村)治保会、义务看楼护院等群防群治力量。目前,全市已建立“红袖章”治安巡防队伍3167支,人员达3.8万名。每天,由社区民警带领辖区离退休党员和志愿者,采取分片布防、定点值守、机动巡查等方式,在小区内不间断巡视看楼护院,努力消除治安防范盲区。高新区公安分局将辖区60名治保主任,800名居民楼(组)长和义务巡防人员进行整合,同时招聘了120名协警员组建了社区专职治安快速反应巡逻队,配备了20台巡逻车,重点巡逻路段探头盲点和巡逻车不方便到达的地方,使园区的治安防范能力大大提高,发案率迅速降低。
——市公安局密织社区治安防范网为百姓安全精心打造“三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