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工地周边街道打孔1万多个,干啥用的?
部分隧道已初具規模。 一层层疏松的岩石斜躺在隧道最前端的“掌子面”上,一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清理碎石,他随手捡起两块颜色不同的石头对记者说:“这斜着长的石头本来就容易塌,石头的软硬还都不一样,你看,一炮就崩出了两样石头。”这是记者走进高新园区一处地铁工地地下隧道的见闻。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大连地铁人闯出了一条让地铁长龙安稳穿越城市地下的新路。 施工难度 全国罕见 沿一条条钢筋焊成的扶梯走近地铁隧道掘进的“掌子面”,记者发现,大连的地下世界可谓千奇百怪,有的是层状的灰色岩石,有的是暗黄色的卵石,更有上为松土下为岩石的复合断面。据地质专家介绍,大连地铁建设要面对几十种地质地貌,有些区段还要穿越溶洞。时常像喷泉一样涌出的地下水更令人头痛,地下管线、暗渠都是几十年前甚至日伪时期的老设施,现有资料根本没有记载,是可怕的“雷区”。专家认为,和那些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相比,大连地铁施工难度在全国都不多见。 “二十四字方针” 应对挑战 塌方没有吓住大连地铁建设者,地铁建设指挥部积极应对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指挥部领导、专家们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坐到了一起,摸“敌情”论对策,逐一剖析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最终确定了一个应对各种挑战的“二十四字方针”,这个方针的具体解释是,在做好超前地质探测的前提下,用弱爆破的方式缩短掘进的尺度,新掘进的作业面要及时支护。同时,密切关注施工区域的地质变化,勤测量。按着这一思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拿出了一套套破解大连地质难题的解决方案。 “拱盖法” 成施工保护伞 塌方教会了地铁建设者很多应对特殊地层的办法,“拱盖法”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招。 施工时,工人们先在施工断面中心位置的顶端和底部挖出两个小导洞,在两个导洞之间竖起钢管柱,把两个钢筋拱顶架在钢管柱和两个侧壁的岩石上,再给钢筋拱顶喷满混凝土,“拱盖”就形成了。工人们可以放心地在这个“拱盖”下开挖,“拱盖”成了最安全的保护伞。“拱盖法”能够破解很多地铁工地面临的地层上软下硬难题,有14个用暗挖方式施工的车站都采取了这种新工法。 上万只“眼睛” 监测施工安全 走过临近地铁工地的街道,细心的人会发现,街道上每隔一两步就会出现一个圆洞。这些圆洞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些孔洞是用来监测地铁暗挖车站和区间地面沉降的监测点。圆洞不大,却能洞悉地铁工地地层的毫厘变化,施工、监理和第三方监测单位都要紧盯着它们。目前这样的沉降监测点有1万多个,像眼睛一样凝神注视着地铁工地区域的地层。 据介绍,地铁建设者们引进了很多先进手段监测、预报地质情况,地质雷达、电阻率CT等先进探测仪器进入了地铁工地,监测人员给很难看透的大地做扫描、做CT,及时发现前方土层中潜在的危险。 |
——地铁工地周边街道打孔1万多个,干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