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海看渤海:迁延2个月未决和两周控制事态
壳牌石油公司的北海油田漏油事故发生不到两周,在19日即宣布成功关闭阀门,事态基本得以控制;而康菲公司在中国渤海油田的溢油事故,却迁延两个多月还没有眉目。从北海看渤海,相距上万公里的两处事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处理过程和结果却如此迥异,值得深思。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可谓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收益。而其中的“风险”,首先是原油泄漏事故带来的环境风险。原油泄漏会严重破坏附近海域的生态,从海面到海底,海洋植物、软体动物、鱼类及至海鸟,无不受害。
随着海洋食物链层层传导,这种环境风险又会危及人类健康。受石油污染的贝类、鱼虾等海产品不再美味,反而会变成“健康杀手”。更进一步,又会给水产养殖、渔业捕捞、旅游等行业带来灾难,演变成经济风险。
种种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社会甚至是大自然,而石油企业却获得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高收益,这可能是某些石油企业对原油泄漏事故处理不力的根源。
在北海油田漏油事故处理中,英国政府、社会舆论和环保组织形成合力,对壳牌石油公司不断批评抨击,促使其认识到,如果无动于衷企业名声就“臭”了。壳牌公司从事故初期的迟报和拖沓变成中后期的及时公布信息和积极行动,这可谓是企业道德风险的压力所致。
同样,2010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油田发生了被称为“生态‘9·11’”的严重漏油事故。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国石油公司不仅要善后清理各种污染,还要设立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再加上其他各种赔偿,至少要付320亿美元。公司四年内每年要付出四分之一的盈利来赔付,还可能变卖各种资产。这个先例理应促使石油企业积极处理各种可能造成生态灾难的事故,以避免遭受严厉惩罚。
总之,只有让原本由全社会和大自然承担的种种风险变成石油企业自身“不能承受之重”,才有可能促其警醒,并采取有效行动。
——从北海看渤海:迁延2个月未决和两周控制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