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今天在白云论坛开讲
今天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万耕先生,将莅临大连图书馆,在该馆与本报合办的白云传统文化论坛上,以《周易与现代文化》为题,与广大读者聊一聊《周易》。近日,记者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对郑教授进行了采访。
郑万耕先生是1946年生人,至今仍活跃在讲坛和科研中。郑先生告诉记者:“我已办了退休手续,研究生倒是还有几个在带。” 1970年郑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79年,郑万耕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跟随中国哲学史专家石峻研究中国哲学。但那时候,研究生是可以到处听课的,郑万耕经常到北大听张岱年等老师的课。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郑万耕相继出版了《太玄校释》、《扬雄及其太玄》等专著。
《周易》对于现代生活,到底有多大的指导作用?郑教授表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历来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说法。《周易》尤其是《易传》,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易者,变也。《周易》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面对客观世界,人们要懂得守常、顺应、变通的辩证关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郑教授联系实际说:“这几天,关于舟曲那边的报道说,当地修了好多水电站,许多专家质疑了。这种‘大跃进’式的人为改造,其实就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协调,违背了先人的思想。自然灾害总是要有的,可是如果人类不把过多的电站修在那里,是不是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灾难?”
郑教授总结说,《周易》提出了许多意蕴精湛的思想和命题,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政治谋略和人生智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郑教授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来论述,还请广大读者去现场求教吧。
——北师大教授今天在白云论坛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