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县广鹿岛门后遗址、东水口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
记者昨日从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从4月19日到6月30日,该所先后对长海县广鹿岛门后遗址、东水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了一批广鹿岛早期居民使用的陶器、石器、蚌器以及当时人居住的房址和野外灶址(用火遗迹)。经与小珠山遗址第一期文化陶器比较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判断遗址类型为小珠山早期。
据介绍,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门后遗址,位于广鹿岛塘洼村东侧的门后山上,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门后考古工作队分四个区域进行抢救性挖掘,主要文化层分布6层,发现新石器早期房址一处,小珠山早期陶片、石器、骨器等众多遗物。
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东水口遗址,位于广鹿岛柳条村山东屯东山东面沿海坡地,遗址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左右,为贝丘遗址。遗迹主要以灰坑为主,除了发现一个早期灰坑外,其余多为晚期灰坑和现代坑。
记者现场采访时了解到,本次挖掘采取了多学科交叉并举,利用现代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复原遗址当时的气候、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社会状况,分别进行了各层文化堆积土样、海洋生物遗骸、植硅体、碳化物的取样,并对层位取样标本进行了浮选处理。下一步大连文物考古研究所将邀请有关专家对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并将取样进行科学测定,进一步确定具体年代。
——长海县广鹿岛门后遗址、东水口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