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海创周”4天时间签约项目800项
2012中国“海创周”刚刚结束,4天时间签约项目800项,签约金额23亿元。记者发现,不少海外学子带着项目信心满满来到海创周,打算找到投资人、合作伙伴,甚至是出售自己的专利,但一些人参加了多个论坛、洽谈会之后仍无人问津,有的投资人更是一针见血地对项目泼了冷水。究竟什么项目容易得到国内企业、投资人的认可?又是什么原因让高精尖的技术无人问津?海外学子该如何让自己走得更远一些?
“海归”优劣势明显
海创周上,众多海外学子带着项目归国创业,海归团体和本土创业者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劣势明显。华山资本创世合伙人陈大同就将海归的长短处总结为“三过三不过”。学过技术,做过产品,见过世面。跟大公司竞争不害怕,这是优势。但是弱点在于没有卖过产品,没有做过团队,没有管理过公司。
归国海外学子的学识都比较高,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超过46%,他们掌握着很多国际上前沿、尖端的核心技术,此为优势之一。其二,海外的社团组织非常活跃,通过多年身在其中的浸染和磨练,使他们归国后在搭建创业团队时游刃有余,很多好理念、好做法在创业实践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的是他们的不足也非常明显。海外学子在刚刚回国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很多人离家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尤其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因为不熟悉不理解,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麻烦。在一个论坛上,一位海外学子说,自己在加拿大已经待了20多年,一直在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对于现在中国创业的政策环境很不了解,因此要先了解一些情况,不能贸然来谈项目。
技术不接“地气”企业难发展
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在创业峰会上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Facebook的故事。“有一个博士在哈佛大学工作回来创业,第一次跟我谈的时候说要做一个Facebook,我说这个国内已经有了,他第二次又说要做Google,我说也有了,几次之后,他进行到了第四个项目。但这些项目,其实国内都已经有同类的东西。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对国内市场做过真正的考察。”不过,徐小平的这个故事有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尾,不久前,这个海归创业者说,自己已经根据国内流行的微博设计了新的项目,这得到了包括徐小平在内的多位天使投资人的认同。
因此,海归创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接地气。创业要解决一个需求,要为看到的需求创业,海归回来在中国创业,一定要跟中国需求,中国情况相结合,最后才能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至获得成功。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有些海归创业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所带回的技术生产的产品“水土不服”。当这种产品在国内找不到市场,只能到海外一些发达国家已有的市场去拼争,其结果很可能是“碰壁”。所以他提醒海归创业者,东西做出来卖不出去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当然有些海归学得比较快,没有高端市场,但是中国本地有中低端市场,用高科技做中低端市场,那么本地有的市场活了,所以经常是第一个产品失败第二个产品活了。
创业者要有激情、坚持住才能成功
什么样的海归创业者成功了?什么样的又失败了?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发展部部长孙彤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2000年前后,一名海外学子回到大连,他掌握了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而且拥有较为通畅的科技信息渠道,打算回到国内、在生物制药领域一展身手。经过2年多的发展,这家企业规模仍然有限,而且效益一般,招不到合适的生物制药方面研发人才。就在此时,去与留的问题成了该企业创始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在高新区创业园的帮助下,他开始为国内外的有关机构、专家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召开研讨会、举办小论坛等。企业由主攻生物制药研发到提供咨询服务、搭建交流平台,这一次华丽转身让企业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打破了上升瓶颈、取得飞跃发展。
——2012中国“海创周”4天时间签约项目8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