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在东北居首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金融业步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委、市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强诚信建设,推动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效能,加速推进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金融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实现了全新跨越。在国务院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我市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8位、副省级城市第5位、东北地区第1位,初步确立了东北金融中心的地位。
我市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在东北居首。截至2011年末,我市金融总资产1.4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各项存、贷款余额为9395亿元和7919亿元,分别增长1.7倍和2.1倍;实现保费收入149亿元,理赔给付44.6亿元,分别增长1.6倍和2.2倍;实现证券交易额7526亿元,增长9.3倍;实现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2.89亿手和16.88万亿元,分别增长1.9倍和6.1倍;金融业实现利润总额211亿元,增长2.8倍。
初步构筑起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金融及融资机构566家。其中金融机构238家,包括银行机构61家、保险机构41家、证券机构58家、期货机构78家,营业网点3000余个,金融从业人员7万余人。包括融资类公司总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等在内的融资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至2011年末,我市共有外资金融机构41家,包括外资法人机构3家、分行分公司15家、代表处11家、后台服务类机构12家。在连银行与全球4000多家银行建立了业务代理关系,业务范围辐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市还与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金融市场、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金融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星海湾金融城悄然崛起,一期项目期货大厦和诺德大厦投入使用,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20家,金融从业人员3000多人,形成了500多亿元的资金汇集能力,成为大连金融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又一核心功能区。人民路金融商务区获批省级金融服务区,东港新区已有建设银行等5个金融项目启动。高新园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聚集了美国GE、荷兰ING等20家内外资金融后台机构。
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期货市场影响力明显提升,“大连价格”正在影响全球。截至2011年末,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9个期货品种,成功实现由农产品期货市场向综合性期货市场的转化,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货、第二大粮食期货和油脂期货市场,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前15位。
金融总部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末,我市共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租赁、投资等各类金融总部19家,另有区域性管理总部和功能性总部4家。法人机构资本总额152亿元,比2005年增长2.9倍。在全国21个省(市)设有分支机构89家,增长4.5倍。
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11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为0.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我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具国际化金融生态城市”。
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增强,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315.7亿元,在全市GDP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2.67%上升到5.13%,增长近一倍。
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明确,前景广阔。将立足大连,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形成以期货业为龙头,直接投资、融资服务为主体,涉外金融和保险服务为两翼,金融功能区、金融后台服务和各类中介服务为依托,金融生态环境和人才建设为保障的金融中心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国际期货交易中心、投资融资中心、国际结算与离岸金融中心、保险服务中心、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与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在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我市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在东北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