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大娘,这是塑料瓶换的钱,这是送给您的小礼物。”南沙社区沈大娘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钱和牙膏,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以前老头子的烟盒随手就扔了,现在装进垃圾袋,人家还给礼物,真不错!”昨日,随着位于沙河口区五一路的城市环境资源分类回收站投入运营,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现场直击:市民排长队送垃圾。昨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赶到这处城市环境资源分类回收站时,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废弃物的市民已经排起了长队。经过称重或计数,市民拿到了一张统计单据,凭单据到一旁的会计处领钱。
据了解,这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回收站内设有生活垃圾暂存区、可回收垃圾存放区、可回收物品存放区等区域,还配套建设了上、下水、生物喷洒除臭、供暖等设备和设施,是大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首个试点。
“蓝袋工程”引导源头分类。在分类回收站门前的宣传台前,市民还可以免费领到白底蓝字的垃圾袋。其所代表的“蓝袋工程”,是《大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程》所特有的垃圾分类回收方式代名词。蓝色代表着计划、精确、自律、执着有恒、坚持到底,将蓝色所代表的寓意,引申到垃圾分类回收工程中,体现由简至繁,从易到难,逐步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回收的组织实施目标。“蓝袋工程”是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程的实施对象,定制、发放环保回收专用袋,满足以家庭为单位的源头垃圾分类的实际需求,填补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的不足和空缺,并通过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源头垃圾分类。
相关部门计划用一至两年时间,在主城区内达到“三个90%”,即90%的主城区配套建设固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90%的城市垃圾进入指定的分类收集系统和资源化利用系统;90%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得到控制和利用。
年内还要新建两座分类回收站。据了解,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程试点工作站点,是由分布在各个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站点组成,回收站的规划位置选择在城市空闲地和次干道旁,采用长期固定性建筑的形式,按照平均约3000户居民、一个行政社区的范围设置一个固定回收站的标准,计划在主城区设置330到370个固定回收站点。
“年内,拟再建成两座具备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功能的回收站点,并视试点情况适时进行推广。”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市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