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优势地位
在大踏步迈向生态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我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原生态,开展全域化生态建设,使生态化水平不断攀升,处于全国优势地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让大连兼具现代的气息和自然的古朴,立体生态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生态市建设向全国先进水平大踏步迈进。
我市生态市建设是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的,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市——通过生态经济、自然资源、生态格局、生态人居、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六大体系的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建设理念、资源利用模式和社会文化观念,进而实现“绿脊连通、海滨环绕、山水相融、人地和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使我市成为生态文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国际知名滨海生态宜居城市。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7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30%,创建国家级生态村22个。25个乡镇成为省级生态乡镇,85个村成为省级生态村。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垃圾处理率不断提高
我市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农村的卫生状况,我市把建设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作为“惠民工程”来抓,“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1.5亿元,使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实现了重大突破。截至2010年,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工程39项,使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零提高到32.5%;建成垃圾处理工程2项,垃圾处理项目服务160多个村屯,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零提高到33.9%。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大大改善和提高,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市旅游的主打项目,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水源地保护,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大连境内纵横着200余条河流,但依然是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为保障“水碗”安全,我市不断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保证让大连市民喝上放心水。
我市在水源地实行勘界立标,明确饮用水保护区的地理界限,同时通过区划管理,“隔离”保护,对不同的保护区实行不同的保护策略,加大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对水源地环境构成威胁的企业实施关闭、搬迁、限期治理等措施,为水源地的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勘界立标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水源地保护区的认识和重视,减少市民活动对水源地安全的威胁。
今年,我市对26处集中式水源地实行区划管理,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明确水源地保护的范围和功能,不同的保护区实行不同的保护策略。从源头上进行整治,严防水源地流域污染发生。
通过一系列水源地保护措施,我市饮用水源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保证了居民饮水安全。
——我市生态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优势地位